只有敬亭山

《獨坐敬亭山》

[唐]李白

眾鳥高飛盡,孤雲獨去閒。

相看兩不厭,只有敬亭山。

這首小詩廖廖數語,字面平淺易懂。李白獨坐敬亭山(今安徽宣城)觀景,鳥兒高飛遠去消失在天邊,眼前最後一朵孤雲也慢慢飄走了。四下萬籟俱寂。天地之間只余自己和敬亭山。詩人隨後將敬亭山擬人化,我凝視著山,山看著我。「我倆」彼此欣賞,互不厭棄的情誼,這世上可能唯有敬亭山了。

敬亭山上群鳥全部飛盡、天邊孤雲不余一片,此番景象應是詩人獨坐良久才可收之眼底。一人久久獨坐於山野,他心裡在想什麼呢?

此詩作於何年,李白留存詩稿並未注明,後世眾說紛紜。有人雲此詩作於唐代天寶十二載(公元753年),李白遭讒言毀謗離京漂泊,飽嘗人間冷暖,意欲寄情山水,找尋心居靜所;另有人雲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二年(公元761年),李白歲逾花甲,生活漂泊流離,友朋遠去,迎來送往歡會場面幾無,孤獨淒涼吟下了這首《獨坐敬亭山》。

總之,成詩之時,詩人不離政途失意、浪跡江湖的際遇共性。

詩人獨坐出神,他無視千岩萬壑,山中敬亭,林間鳥鳴,草木溪流等幽景,宏大落筆於鳥飛雲去,一人一山和諧共處的書畫,高妙烘托物我兩忘之境。面對空無一物的幽然無意識審美與情趣體驗時,我們仿佛又能在其中感受到幾分人情味。「眾鳥」高飛是朋友,「孤雲」獨去為自己,「獨坐」敬亭看山無不透著孤寂與心酸。「相看兩不厭,只有敬亭山」,人與山對坐相看不厭,詩人看山不是山,看山又是山。敬亭山不像一座沒有生命的山,它讓我們想到自己人生中是否有一位情趣投合的朋友?傾訴衷腸,互不嫌棄。詩人此時是否想到自己一生仰慕的異代知音謝朓,同為世所遺。

「只有敬亭山」便是答案。李白懷才不遇的孤寂,落魄的晚年生活,多舛的命運感讓他主觀情感與自然景物融為一體又難以執空,驕傲的在山水中尋找失落的自我與安寧,不論眾鳥是否飛回,管他孤雲是否再現,敬亭山與他同在。(文/王宜楷)

萬變心不可得

《登樂遊原》

[唐]李商隱

向晚意不適,驅車登古原。

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。

傍晚時分,天色漸暗,詩人忽然心念難調。他心情憂悶、不悅、悲傷、煩惱,還是郁結呢?我們不得而知。萬變心不可得。總之,心念繁雜,難得本心如一。

那就去遠行吧!詩人選擇驅車登古原(樂遊原),讓自己從情意難適之中抽身,遠逐暫時難以安放的心魂。樂遊原在長安(今西安)城南,作為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處,其是遠眺俯瞰長安城的絕佳遊覽勝地,常有文人墨客在此抒懷。

詩人登上古原,送目臨風,落日余輝映照,晚霞滿天。或是昏紅落日天地一線,或是夕色暖陽浸染天邊,仿佛光景無限蔓延。如此美好景致,詩人正好排遣不適心意,然而他筆鋒一轉,只是近黃昏。金烏西墜,美景稍縱即逝,猶如曇花一現。

詩人欲借登高遠覽驅走不適之意,其在古原看到絢麗夕陽滿心愉悅,片刻間又恢復理智感嘆夕陽雖好,已近黃昏。從心意不適到驅車登原的積極振作、從奇景驚艷的愉悅到美景難留的無奈,這一系列跌宕起伏的心緒變化,豐富飽滿了作者的情感細微。

我們雖然難知詩人的心事,不論垂暮自傷的個人感慨,還是家國憂思的理想抱負難伸,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,這不正是生命常態嗎。

「夕陽無限好,只是近黃昏」亦被今人廣為引用,用以表達人們對美好事物即將消逝的留戀、惋惜與惆悵。

本詩節奏明快的抒寫了詩人登樂遊原眺望夕陽,其感喟深沈,富於哲理。(文/王宜楷)

處處是泉聲

《遺愛寺》
[唐]白居易

弄石臨溪坐,尋花繞寺行。
時時聞鳥語,處處是泉聲。

詩人外出郊游,溪邊雜石密布,大小不一,形狀獨特,色質各異。他無意拾起一塊石頭遠拋,抑或打水漂。兩三下間,他可能就覺得索然無味了;他又在石叢中尋找起了造型特別的石頭。困了,乏了。他便臨溪而坐,玩耍奇石於指掌,或者極目山溪。清風、潺潺流水、陽光,忘情天地。

忽然。香爐峰下遺愛寺邊的幾朵小花勾起了詩人極大興趣。他依目見而行,沿溪而往,繞寺尋芳。在詩人心弛神往尋花期間,小鳥不時啾鳴,溪水汩汩流淌。詩人游賞尋花本是一大樂事,耳邊又有鳥鳴與溪聲交織的律動不絕於耳,空寂幽明的自然本真令人心曠神怡。

此詩是白居易在江州任內游覽遺愛寺所作。全詩透過臨溪弄石、繞寺尋花、聆聽鳥鳴和泉聲,以移步換景、動感結合的方式使石、溪、花、寺、鳥、泉等多種景致渾然天成,描繪了一幅清麗、動感的自然圖景,展現了遺愛寺的盎然生機。(文/王宜楷)

幽人應未眠

《秋夜寄丘員外》

[唐]韋應物

懷君屬秋夜,散步詠涼天。

空山松子落,幽人應未眠。

「懷君屬秋夜,散步詠涼天」。詩人開篇直抒胸臆,清冷的秋夜勾起了他對山中學道友人的無限情思。君子之交淡如水,一切都是那麼自然而然。無奈友人身處異地,懷君不見君,詩人只好外出散步歌詠涼天。

抑或此處詩人用了倒裝句法。詩人清秋時節獨自外出夜步。他徐行感詠天氣寒涼、秋悲寂寥,內心的孤冷不禁讓人想起了丘員外。他倆經常往來酬唱。如果今夜友人在一起推杯換盞打發寂寞那該多好!現實往往事與願違。散步在前,懷君在後,雖然「秋夜」之景與「懷君」之情連貫無意識灌注詩人滿身,然其落筆之時情景又自然而然調整,畢竟懷君甚重,散步為次。

懷人不得,詩人只好繼續在涼秋之夜徐行。他忽然想象丘員外學道的臨平山林中有一顆松子落了下來,「空山」正如詩人性空,松子緩緩落下泛起的靜謐時空微動與漣漪,是心念合一的本靜還是觸物思遠的心動呢?

「空山松子落,幽人應未眠」,不知此時此刻丘員外是否入睡,詩人在動靜相襯的禪境意象中,推想自己懷念的友人應該未眠。他在深遠涼秋黑夜之中肯定友人未眠的行為,是克制的自我念動,同時亦進一步強化了異地思友的情深。

《秋夜寄丘員外》表達了作者在秋夜對隱居朋友的思念。此首懷人詩安閒恬淡,語淡情濃,韻味悠永。(文/王宜楷)

應須美酒送生涯

《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》

唐·杜甫

其一

江上被花惱不徹,無處告訴只顛狂。

走覓南鄰愛酒伴,經旬出飲獨空床。

其二

稠花亂蕊畏江濱,行步欹危實怕春。

詩酒尚堪驅使在,未須料理白頭人。

其三

江深竹靜兩三家,多事紅花映白花。

報答春光知有處,應須美酒送生涯。

其四

東望少城花滿煙,百花高樓更可憐。

誰能載酒開金盞,喚取佳人舞繡筵。

其五

黃師塔前江水東,春光懶困倚微風。

桃花一簇開無主,可愛深紅愛淺紅?

其六

黃四娘家花滿蹊,千朵萬朵壓枝低。

留連戲蝶時時舞,自在嬌鶯恰恰啼。

其七

不是愛花即肯死,只恐花盡老相催。

繁枝容易紛紛落,嫩蕊商量細細開。

某晚,我與兒子共背《江畔獨步尋花》:「黃四娘家花滿蹊,千朵萬朵壓枝低。留連戲蝶時時舞,自在嬌鶯恰恰啼」。黃四娘家的宅院蹊徑繁花似錦,萬千交錯,垂涎欲滴,濃情蜜境般引人入勝。訪客在花前靜賞,戲蝶時時舞、嬌鶯恰恰啼,美艷的韻律隨即又喚醒了我們生命本真的欲動。

然而這種香艷不俗的愉悅審美就此戛然而止,讓人感覺非常唐突。為何江畔獨步尋花亦未見江畔獨步?我細究原因才發現該詩僅是《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》其中一首,我們的小學讀本對《江畔獨步尋花》組詩進行了縮題節選。

不研讀組詩,我們就很難準確理解詩人的深微情愫。從繁入簡易,從點及面難。管中窺豹不利於系統化認知構建,我們做任何事都得下苦功夫。倘若此事起初沒有全面系統化認知,我們下苦功夫各個擊破獲得的思想認知拼圖,有朝一日亦有可能被靈感點亮並組裝激活。此事放諸四海皆準。

早春時節,杜甫在浣花溪散步。江畔繁花盛開,杜甫被撩撥得春心蕩漾。然而此等美艷花語卻無人共賞,無人傾訴的煩悶憋得他抓狂。杜甫忽然想起了平日的酒伴。「我何不邀他一道賞花」,杜甫立即走覓南鄰,奈何酒伴住家只有一張空床,原來這位朋友十天前就已外出遊玩了。

杜甫只好獨自漫步江畔賞花。極目遠望,繁花亂蕊推積在江濱曲角處。垂暮之年的杜甫走起路來步履歪歪斜斜。初春萬物生機蓬勃,杜甫衰老的生命已無法與之匹配,內心反而有一絲害怕春天的到來。且罷。天下誰人不會垂垂老矣呢?眼下我還能喝酒寫詩,大家就不要太在意我這個白發老頭子。

杜甫邊走邊看,江岸幽靜的竹林深處若隱若現兩三戶農家,小院邊紅花、白花相襯,艷麗撩人。如何不辜負這美好春光呢?唯有花間飲酒作樂打發時光。

此時東邊少城可能早已人聲鼎沸,處處人間煙火了。市井味濃厚的歌樓酒館還更加可愛呢。哪位有錢人在此處用黃金盞喝酒,再喚幾個身姿妙曼的可人兒於盛席華筵前跳舞。這樣的生活豈不妙哉!

當然前述狎遊皆為想象。窮困的杜甫只能繼續獨步江邊。他來到黃師塔前江水東岸,慵懶沐浴和煦春風,一簇桃花自由綻放,不管深紅色還是淺紅色,它們都非常美麗可愛。

沒想到黃四娘家的花開得才好呢。繁茂的花兒把小路都遮蔽了,層層疊疊色彩各異的花骨朵都墜彎了枝條,雙雙飛舞的蝴蝶在花間嬉戲流連,自由自在的嬌軟黃鶯也在恰恰啼叫。

愛花不一定非得為花而死,只是害怕百花雕零,自己的生命也隨春光流逝更加衰老了。繁花容易隨風飄落,含苞待放的花兒,你們就慢慢綻放吧。

《江畔獨步尋花·其六》給人的感受是鶯歌蝶舞的香艷與勃勃生機。筆者讀完七絕句才發現杜甫對於逼近死亡的生命敏感與嘆息。初春之花宛如青春,蓬勃、短暫,動人。只道天地自然周而復始,人的生命卻是由盛極而衰,不可重來。

美艷繁花喚起了詩人的青春暢想,「應須美酒送生涯」是及春飲酒作樂,「喚取佳人舞繡筵」是聲色情欲。無奈生命衰老,死亡迫近,即便詩人還在「詩酒尚堪」自我安慰打氣。

此詩對於個體生命誠實無比。姹紫嫣紅春景雖然美好,我們的青春卻極易消流。醇酒美女並非一定是頹廢俗氣,活在當下,盡情享樂。(文/王宜楷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