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煮肉片

水煮肉片是以豬裡脊肉為主料的一道地方新創名菜,屬於川菜中著名的家常菜。

因肉片未經劃油,以水煮熟故名水煮肉片。

水煮肉片肉嫩菜鮮,湯紅油亮,麻辣味濃,最宜下飯,特色是「麻、辣、鮮、香」。

材料准備

主料:豬裡脊肉

輔料:豆芽、萵筍等

調料:雞蛋、胡椒、豆瓣醬、姜、大蔥、辣椒(紅、尖、干) 、花椒、醬油、料酒、味精、鹽、淀粉(豌豆)、植物油、芝麻。

步驟1

將豬裡脊肉切片,用蔥姜水攪拌打入肉片,隨後加雞蛋清和淀粉、鹽、味精、料酒、醬油上色;

步驟2

豆芽、萵筍洗淨,開水下鍋,半生起鍋裝盤打底。

步驟3

將植物油入鍋燒熱,倒入豆瓣炒熟炒香、再放入花椒、干辣椒慢火炒;

步驟4

往鍋料中加水燒開,撈出殘料,再放入食鹽、味精、胡椒面調味熬香;

步驟5

文火劃入肉片,煮兩三分鐘再輕輕攪動,以免肉片脫漿,隨後欠芡撈出放入豆芽盤中。

步驟6

將剁碎的干辣椒、花椒末撒上。燒油淋在肉片上,使熱油把干辣椒、花椒粉、肉片再炸一下,最後灑上芝麻,即可使麻、辣、濃香四溢。(網絡資料匯編)

蒜泥白肉

蒜泥白肉是中國傳統中餐涼菜,起源於北方,後演變為東北與四川兩種主要風味。東北版本以厚切五花肉搭配蒜泥、醬油、醋等調料,突出蒜香濃郁;四川版本則注重薄切刀工,配蒜末、紅油、黃瓜絲,強調香辣鮮美。主料多選用五花肉或豬後腿肉,制作關鍵包括煮肉火候控制、肉片厚薄均勻及蒜泥醬汁調配,成品肥而不膩。

做法

主料:

豬座臀肉、大蒜、醬油、紅油、鹽、冷湯、香料、味精。

特色:

成菜色澤紅彤彤、質地細嫩滑,味道鮮香,紅油蒜泥味極濃。

制作方法:

(1)豬肉洗淨,入湯鍋煮熟。原湯浸泡至溫熱(10分鐘左右),撈出搌干水分。片成長約10釐米、寬約5釐米的薄片,片肉再過湯煮10秒鐘裝盤,以保證肉質滑爽。(留原肉湯小碗調味使用)

(2)大蒜捶蓉,加鹽、冷湯調成稀糊狀,成蒜泥。

(3)上等醬油加香料在小火上熬制成濃稠狀,加味精即成復制醬油。

(4)將蒜泥、復制醬油、紅油兌成味汁淋在肉片上即成。喜歡青筍、黃瓜素菜的朋友也可加入打底。(網絡資料匯編)

蹄花湯

蹄花湯是一道簡單的家常菜,制作原料主要有豬蹄、白芸豆等,口味鮮美,營養豐富,白芸豆提前半天浸泡,裝盤前撒蔥花。

主料

豬蹄1只,白芸豆1把

輔料

姜4片,白酒1勺

香葉4片,鹽適量

油潑辣子半勺,醋2勺

生抽1勺,糖一點點

蒜2瓣,蔥2根

熟芝麻少許

做法

1.白芸豆提前半天浸泡,充分泡發。蒜切碎,蔥切蔥花,姜切片。

2.豬蹄一只,剁開,清水浸泡一會兒,洗淨。

3.鍋裡加清水,加香葉4片,姜片2片,白酒1勺,煮開。入豬蹄焯水5分鐘,撈起沖洗干淨。

4.豬蹄入砂鍋加水至滿。大火煮開後加2片姜片小火慢燉。燉至湯汁略發白後倒入芸豆,加開水,繼續燉。豬蹄軟爛(約2個半小時)後加鹽調味關火。

5.油潑辣子半勺,2勺醋,1勺生抽,少量糖,蒜末,熟芝麻調汁。

6.裝盤前撒蔥花。

前蹄與後蹄如何區分:

外觀方面

形狀:前蹄形狀像人的手掌,較小巧,四個「趾甲」長度幾乎一致,整體呈扇形展開;後蹄則像靴子,體積明顯大一圈,趾甲長短不一,通常中間兩個趾甲明顯比兩側長,整體形狀更加狹長。

彎曲度:前蹄有彎曲,後蹄較直,長度也比前蹄長上一截。

褶皺:前蹄下邊有褶皺,後蹄下邊是平的。

小孔:前蹄內側有小孔,通常有4-7個小孔,後蹄則沒有。

骨頭方面

形狀:剁開豬蹄看斷面,前蹄有明顯的「T」字形骨骼結構,兩塊骨頭交叉且骨頭較細;後蹄骨頭粗壯,呈現「一」字形或略帶弧度的單骨結構。

大小:前蹄的骨頭較細長,關節處有明顯的轉折;後蹄骨頭粗壯,呈直筒狀。

肉質和皮質方面

肉質:前蹄皮下脂肪層較厚,肉質細嫩,皮質光滑有光澤;後蹄則皮質較粗糙,肌肉紋理明顯,脂肪層較薄。

彈性:用手指按壓豬蹄,前蹄會感覺更加有彈性,按下去後快速回彈;後蹄則相對堅實,按壓感較硬。

蹄筋方面

前蹄有一根較粗的蹄筋,通常在0.5釐米左右,後蹄則沒有蹄筋,或者蹄筋非常細小。(網絡資料)

沖菜

沖菜,是川湘菜系的一種,其味清淡爽口,可健脾開胃。用山葵磨制的山葵醬、用辣根制造的青芥辣、用芥菜類蔬菜種子制造的芥末也很「沖」。

記憶

世間有很多種辣,海椒、胡椒、大蒜、生姜、芥末、蔥都是辛辣類食物,芥末也有「沖」味,但它是一種干「沖」,惟獨辣菜才是一種包含著各種韻味的辣和「沖」。小時候隨外婆居住在北門萬福橋一帶。一座舊雜院內,居住著十幾戶人家。外婆的家緊靠府河邊,打開後門,一條小斜坡路直通河岸。每天早上6點鐘左右,天還麻乎乎亮的時候,總有一位賣辣菜的女孩,會准時來到外婆家的窗前。「辣菜,買辣菜!」一聲聲清脆悅耳的女音,把我從睡夢中喚醒。這時候院子裡的大人們就會披著棉襖,穿著拖鞋,手裡拿著大碗、小碗出來買辣菜了。花上一角兩角就可買上一碗,五分錢也能買一碟。辣菜女高高的個子,一條烏黑、油亮的大辮子拖到腰間,上身穿一件藍底白花的外套,布紐扣從旁邊扣上,一條深藍色的布褲。手裡挎著一個竹籃,竹籃裡放一個大瓦罐,瓦罐裡裝的就是要賣的辣菜。那時候,每天的日子就從辣菜女的叫賣聲中開始。

制作

沖菜由四川種植的一種帶花芯的青菜苔做成,也可以用青菜葉,油菜苔和白菜苔制作,但味道差一些。

1.把生菜有的老邊葉掰掉,削去梗上的筋;

2.將生菜葉洗淨後用鐵絲或線穿起,掛在高處通風的地方吹干;

3.吹干後取下後切成黃豆般大小的丁;

4.姜切成細米狀;

5.置一炒鍋在火上,不放油,鍋燒熱後,把生菜蓀炒得發熱,即下火,放在一個口小肚子大的壇子中;

6.找一張大的生菜葉,在盛有開水的鍋中稍燙一下,將壇口封嚴,半天後即可食用;

7.食用時,從壇子中取出青菜,用姜末及鹽、醬油、味精,香醋和芝麻油調拌均勻,澆在上面,裝盤即成。

剛制作好的沖菜,吃起來比較「沖」,眼淚忍不住流但是好吃,如果受不了可以放一兩天在撈出來涼拌,就不再「沖」了而變成了一種獨特的酸味,隨著時間推移,沖菜和辣菜會自然變酸,不影響食用,所以沖菜也叫酸菜。(網絡資料匯編)

水煮牛肉

【水煮牛肉】

【主料】

牛裡脊(約450克)

【輔料】

雞蛋清(大半個)紅薯淀粉(適量)植物油(適量)鳳尾(1根)芹菜(1小把)蒜苗(幾根)大蒜(適量)生姜(適量)漢源紅花椒(約3克)七星椒(幾顆)新一代辣椒(約40克)菜籽油(適量)蔥花(適量)

【調味料】

食用鹽(13克)生抽醬油(約5克)老抽(適量)豆瓣醬(約20克)雞精(適量)胡椒粉(少許)味精(2勺)

詳細步驟如下

食材處理及准備

【1】首先我們准備新鮮的牛裡脊1塊(約450克),放入盆中用清水清洗干淨,下一步開始改刀

【2】我們把牛肉切成小塊並找到紋理,在其中一面可以明顯的看到線條狀,對著線條的縱向就能夠切出逆紋理,所謂的「橫筋」就是牛肉纖維的橫截面,這樣處理的牛肉經過烹飪之後才不會咬不動

【3】然後把牛肉切成厚薄均勻的薄片備用,牛肉切好之後下一步開始

【4】盆中加入食用鹽5克,加入適量的生抽醬油(約5克),加入大半個雞蛋清,加入適量的老抽調色,然後把牛肉抓拌均勻

【5】中途少量多次的加入清水攪拌進去,這一步目的是讓牛肉吸水膨脹更嫩

【6】同學們切記,每次加水都不能加太多,只能在攪拌的時候吸收一點,再加入一點

【7】直到牛肉無法繼續吸收水分即可,吸水的牛肉看起來晶瑩飽滿,然後加入適量的紅薯淀粉拌勻

【8】最後加入適量的植物油封住牛肉,這一步目的是讓牛肉保水,防止水分蒸發

下一步開始准備輔料

【9】准備「鳳尾」1根取下葉子,去除根莖的老皮之後切成薄片備用,沒有鳳尾的同學也可以用油麥菜代替

【10】准備芹菜1小把切成10釐米左右的段備用,准備幾根蒜苗拍散之後切成小段備用

【11】准備適量的大蒜和生姜切成片之後放入碗中備用,再加入適量豆瓣醬(約20克),下一步開始准備刀口辣椒

【12】碗中加入適量的漢源紅花椒(約3克),加入幾顆七星椒(特辣型),加入適量的新一代(約40克)

下一步開始制作刀口辣椒

開始制作

【1】鍋中加入少許的菜籽油(約10克),然後直接在冷油的時候把辣椒花椒下鍋,開微小火炒10分鐘,這樣的目的是把辣椒花椒炒香

【2】小火翻炒的目的是防止辣椒發苦,辣椒花椒炒至10分鐘之後,明顯清脆的時候即可出鍋

【3】然後用菜刀把辣椒剁碎備用,干辣椒直接剁會彈起來,可以先用刀壓碎再剁,這樣更加的方便

【4】嫌麻煩的同學可以直接用破壁機攪碎,辣椒剁好之後放入碗中備用

下一步開始准備煮牛肉

【5】首先我們把鍋燒熱,鍋燒熱之後加入菜籽油50克,然後下入姜蒜片和豆瓣醬炒香炒出紅油

【6】豆瓣醬炒香之後下入一半的刀口辣椒,刀口辣椒炒香之後加入適量的清水燒開

【7】下一步開始直接調味,鍋中加入食用鹽8克,加入雞精2克,加入少許胡椒粉

【8】調好味之後加入准備好的輔料,輔料下鍋之後開大火煮斷生,斷生之後撈出墊底備用(這一步也可以干炒)

【9】然後把鍋離火,下入醃制好的牛肉。家庭小灶無需鍋離火,轉小火即可

【10】牛肉下鍋之後再加入1勺雞精和2勺味精調味,不喜歡的同學可以不加,或者用醬油代替

【11】然後開小火把牛肉煮1分鐘,煮熟透即可,牛肉煮熟之後和湯汁一起擺盤,下一步開始准備潑油

【12】盆中加入適量的菜籽油,然後把油溫燒至7成熱

【13】菜籽油燒熱之後在盆中撒上處理好的刀口辣椒面,然後把菜籽油潑在牛肉上面即可

【14】最後撒上適量的蔥花或者香菜即可上菜,一道麻辣味厚的水煮牛肉就制作完成(網絡資料匯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