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知轉入此中來

《大林寺桃花》

【唐】白居易

人間四月芳菲盡,山寺桃花始盛開。

長恨春歸無覓處,不知轉入此中來。

唐憲宗元和十二年(817)四月九日,白居易謫居江州(今江西九江),其與友人閑暇漫遊廬山香爐峰頂大林寺,意外得見山中桃花盛開,即景口吟了一首絕句:大林寺桃花。

廬山腳下的村落四月時節已屆孟夏,大地春歸,芳菲落盡。詩人登臨廬山香爐峰頂,環抱清流蒼石、短松瘦竹的大林寺中竟有一片桃花才開始盛開。

詩人常常因為春光逝去,無處尋覓而惋惜,誰知春意只是悄悄轉到了這裏。

詩人與朋友結伴漫遊,從山腳登臨峰頂,海拔與物候因素造成了景致別樣。人間的煙火味與山寺的寂靜,靈妙的描寫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地理空間的浪漫圖景變化;人間芳盡與山桃始華,淺淡的嘆逝之情漸變為欣喜溫暖,始所未料且不期而遇的春景沖入眼簾,更恍然別造了一個新世界。

詩人常感春光短促無覓,人間芳盡中山桃始華的驚異發現與意外欣喜,讓人不知不覺間化憂為喜,情思跳躍,惜春賞景。春光轉來躲去,詩人恍惚一轉入,愛花戀花之情自然而然流露。

全詩構思靈巧,意境深邃,俏皮可愛,耐人尋味。(文/王宜楷)

川味回鍋肉

回鍋肉是四川傳統菜式中家常菜肴代表菜之一,其被認為是川菜之首,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鍋肉。製作原料主要有豬後臀肉(二刀肉)、青椒、蒜苗等,「回鍋」指食材先煮後炒,兩次入鍋,二次烹調之意。

傳說回鍋肉起源於清代末期,由一位姓淩的翰林偶然發明。然而真相並非如此,回鍋肉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北宋,具體於何時誕生、由何人炮製、自何時流行已無法考證。

回鍋肉口味獨特,色澤紅亮,肥而不膩,色香味俱全。川菜回鍋肉最佳是蒜苗、仔姜、青椒做「翹頭」,佐以郫縣豆瓣、永川豆豉、溫江蒜苗。另外,有些地方還選用彩椒,洋蔥,韭菜,鍋盔等來製作回鍋肉。

具體做法:

材料:五花肉,溫江蒜苗、蔥、姜、蒜、幹紅辣椒、花椒、郫縣豆瓣醬、糖、油、醬油、甜面醬。

步驟:

1、帶皮五花肉冷水下鍋,加入蔥段、姜片,花椒7、8粒,黃酒適量煮開。

2、撇凈浮沫,煮至八成熟,取出自然冷卻(筷子能插入即可)。

3、將肉切成薄片,姜、蒜切片,蔥切成斜段。

4、將蒜苗的白色部分先用刀拍一下,然後全部斜切成段備用。

5、炒鍋上火,加很少的油煸香辣椒、花椒。

6、下入肉片煸炒,至肉片顏色變透明,邊緣略微卷起。

7、將肉撥到鍋一邊,下入豆瓣醬(可以先剁細)炒出紅油。

8、適當的加入少許醬油或甜面醬調色,與肉片一起翻炒均勻。

9、下入蒜苗,點少許料酒,糖調好味道即可出鍋。

註意事項:

1、選肉要精:要當天宰殺的鮮豬肉,肥四後腿二刀,瘦六寬三指,太肥則膩,太瘦則焦,太寬太窄都難成型。

2、煮肉要調味:清水煮肉,難出肉香。因此水滾開以後,先放入生姜(用刀拍開)、大蔥節、大蒜、花椒吊湯,湯氣香濃時再放入洗凈的豬肉,六成熟就撈起備用,不能煮得太軟。

3、切肉要巧:很多人等肉冷了再切,肥瘦易斷;熱的時候肉燙手,下刀難以均勻;懂行的廚師,把撈起的肉放在冷水裏浸一浸,趁外冷內熱時下刀;如果有冰箱,可以把剛煮好的肉放到急凍室裏兩三分鐘,這就更好切了。

4、配料要正當:豆瓣一定要正宗郫縣豆瓣,用刀剁細,醬油要濃稠可掛瓶壁。

5、煎熬要拿準火候:掌握火候是回鍋肉的關鍵。用中火下肉片後,即下剁細的郫縣豆瓣,混合熬炒,使豆瓣特有的色澤和味道深入肉中。

火候油溫拿捏得當的師傅,能把肉片熬製成一個一個的卷窩形狀,俗稱「燈盞窩」。肉片成窩時立即放入甜面醬、醬油少許,也可適當放幾滴料酒,放一點雞精,以增加香味和鮮味,然後馬上加入配料,改大火翻炒至熟就可起鍋。(網絡資料匯編)